“雁门山”由来
岀代州城东行二十五公里,有一个村庄叫东留属村,
当地人不觉得这个村名怪,但外地人总觉得别扭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村名?这与北宋名将杨业大有关系。
雁门关大捷,杨业四千精兵消灭了辽国十万大军,消息传至朝廷,
宋太宗及文武百官为之一震,究其原因,是四千壮士乘酒勇而一鼓作气,
取得胜利,太宗遂下令将代州黄酒列为战略储备物资,并令杨业进贡朝廷。
杨业接旨后十分迷茫,由于战前百姓竟相犒师,他竟不知此酒出于哪家酒坊,
尝遍城里城外百家酒,总是味单酒浊,并不是战前将士们饮的那种金黄色的酒,
便开始暗暗走访。东行五十余里,进一村庄,见酒坊遍地,香飘万里,便下马询问。
原来这里是一处戍边将士家属留守之地,居峨河东,长城一线戍边将士家属大多居于此处,
人员来自全国各地,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,各地酿酒技术交融相汇,自然形成了一个酒乡。
平时丈夫为囯打仗,家属种黍酿酒,雁门山一带军民关系十分融洽。杨业查明,
打仗那天所用壮行酒出自一高姓军户,舀一瓢细品,味甘而性冽,逐将家中剩酒全部封存,
贴上“雁门州”封条,运至京师。宋太宗大为赏识,下令作为御酒常年供奉朝廷。杨业不敢怠慢,
担心记不住村落,便命名该村为东留属村。又担心鱼龙混杂,不法之徒掺和假酒,
特制了“雁门山”封条,以保证御酒质量。从此,“雁门山”黄酒名声大噪,经久不衰。
至金代时,由于连年战乱,“雁门山”黄酒近乎失传,金世宗派礼部尚书赵秉文赴代州寻找,
几经周折,赵秉文终于在东留属村找到了这种黄酒,开怀畅饮,不觉大醉,
写下了“金波沉醉雁门州,端有人间六月秋”的诗句”。